只要在互联网一天,就继续写下去,这个是我的第一篇博客,碎碎念吧
提问:
1、你印象深刻的项目
接入abacus,相当于中国的中航信,拓展国际业务;单独负责一个项目,从无到有,到丰富,这个项目自己真的当成了一个owner,花了很多心血;然并卵,由于运营政策投放不到位,铺的政策面太广,导致用户点击次数很多,每次点击都要调用lowfaresearch接口,这个接口八分钱,导致每月offcie超流量,接口被停用了,开发另一个接口,自己解析返回。。。这也让我体会到,做好一个项目,需要多方的协调配合推动;
对于这个项目也想了很多,需求review自不必说了,环境搭建也不必说了,这个项目算是接口测试的一个典型吧,反正dubbo写参数能碰到的问题我都碰到了,做了大量的接口调用的自动化,自动化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,到后面的小需求点一次就能测试并回归整个主流程了;对项目的关键监控也梳理并迁移到wather上,方便快速定位问题;
但是没考虑到的点还是很多,主要是session管理的复杂性,session是有上限的,各种异常情况下没释放怎么办,机器重启怎么办,用户请求量过大怎么办;最开始我们开放公布运价,并没有这些问题,随着开放私有运价,请求量增大,我们连接境外的服务器网络也不稳定,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出来;最开始没有做性能压力测试是最大的原因,还以为自己当时做的实在是圆满了;
哦,后来等接口稳定后还做了mock,毕竟,请求别人的接口要钱么;
2、遗漏的bug都是因为什么原因
主要是一些优化,原因是一些性能问题或者一些beta和线上的差距(数据量)没有考虑到、还有就是效果不明显:
譬如:有一个项目中用http线程池去调用,但由于接口的报文长度超出它的限制,导致发送出错;没有造成故障,因为上线的时候先发了一台,然后观察了日志,发现有问题就立马回滚了;
还有一部分原因是case覆盖不全;
发布出故障的很少,原因是在发布前三方定下了发布步骤和回滚步骤,发一步,线上验证和观察一段时间,且每次先发一台小流量机器灰度一下,无问题再分批发剩下的机器,无异常发布下一步,如果出现问题则回滚,对于无法回滚或者回滚成本比较高的情况,一般都会做一个开关,出现问题则关上开关;
3、一个项目测试的流程
(1)需求review
(2)出checklist
(3)三方过case
(4)环境搭建
(5)codediff
(6)项目进度控制:进度日报、case执行、bugfree记录和追踪
(7)组间协调测试或者支持测试
(8)上线前准备:sql审核 、线上机器申请权限、核对线上配置、三方核定发布步骤、回滚步骤
(9)线上发布、盯核心监控至少30分钟;
4、项目测试中碰到的难点
测试方面,没有数据自己造,自己mock,如果依赖别的组的系统,而且又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的时候,沟通成本就会比较高;
记得刚进来的时候,对java知之甚少,出现问题不晓得怎么定位,登上服务器查看日志的意识比较淡薄,被开发们鄙视,checklist也挖掘不出什么点,只能够对着需求文档冥思苦想,当时我的内心是万分受挫的;
在一次被人说不行以后,开始对害怕的代码抱着吞血的心态看,又有一个女同事耐心教我,到现在,能够对着代码的改动点挖掘测试点了,能够阅读代码,能够看着服务器日志自己定位问题,偶尔也debug一下,也写写代码帮助测试,额,不过需要百度一下;其实能读代码写代码的QA幸福感会强一些,QA读不懂代码,就没办法和开发交流;
5、你觉得怎样工作是最有效的?
清晰的做事逻辑,得当的做事方法、主动的做事态度,要跟公司的文化合拍;
6、怎么做自动化测试的,怎么想到去做的,效果怎么样,有推广吗
自动化测试有自动化工具的开发和工具的应用,我做的项目便是对工具的应用,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公司的自动化工具并不能满足需求,于是自己写了些代码进行扩展;
部门有段时间刮起了工具热,大概是绩效里面有要求技术贡献这一列吧,但说实话,qa自己做的一些工具,拓展性并不强,只能解决某一些项目的问题,碰到某些情况无法支持,所以一个非常棒的工具是支持多种情景的,做过非常充分的调研和规划;QA能够自己写一些工具能够提高测试效率,是非常值得肯定的,但在推广上有一定问题,能在公司技术部的框架上扩展,能够适用于当前的测试,我觉得会是一个更有效率的事情;
我负责的一个项目,接口测试特别多,而且大都是dubbo接口,接口调用之间有关联关系:一个session要在所有接口使用且只有5分钟的失效时间;测起来挺费事的,而且以后的回归测试又要重新调用16个接口;这种情况下,我用公司的Qunit,自己扩展了一些本地类,将16个接口调用串联起来,可以做到点击一次,自动调用16个接口跑完主流程,大大提高了效率,还把Qunit返回结果展示美化了一下,使其更清晰直接;如果这种做法应用到其他项目上,思想是可以复用的,即一键主流程;框架是可以利用的;但主流程的case,都要针对项目去写;
如果没有特别棒的idea,我觉得发现测试过程中的痛点,自己动手改造一下已有的资源,就已经很棒啦~
7、你觉得测试中最重要注意哪些点
测试最重要的是质量和效率,体现在项目上最主要有两点:
第一:改动点的把控、风险控制:
(1)弄清涉及的系统,这里得画一下系统结构图;
(2)codediff了,要清楚哪些方法哪些变量被改动,这些方法和变量在哪些地方被调用;更要在逻辑判断中多问几个if else,做异常处理,关键点打日志,接口交互和业务指标监控记录;
第二:进度的控制:
(1)项目开始测试前一定要有全面详细的checklist,这会让你把所有你以为想明白了,实际上根本没有细想明白的功能点弄清楚,会在心中形成比较详细的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,测试时主线会更加清晰;
(2)测试中要最先把主流程跑通,开始不要太扎到其中一个项目的详细测试,这样可以更好的把握项目测试的难度和重点在哪里;这里可以用到分层测试,就是通过造数据、mock把这部分的功能测了,推动测试的前进;这里我自己还有一点做法:公司流程要求提测前就diff代码,但是在碰到项目比较大而你对这个代码又不十分了解的时候,这时候diff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:开发要花很长时间给你讲解代码实现的细节;所以我会在跑完主流程,跑主流程的时候根据日志自己熟悉一下代码逻辑,然后去diff,这时候的目的就是熟悉各个接口的交互,了解详细的改动点(改动了哪个方法),补充测试点了;
(3)测试中对于大于3人日的项目,最好发测试进度日报,抄送相关人员,内容就是case的执行情况和bug数,修复数,让相关人员知道项目的进度,case的执行情况也能更好的让你清楚目前的进度;
8、linux常用指令
掌握最常用的各种查日志的指令,查看机器性能的指令,其他不常用的,等需要的时候百度之,知道什么linux能够做什么处理就行了,在苦逼兮兮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多想想是不是有什么指令可以实现就好了,不常用的记不清呢;
9、测试工具的使用;
最常用的就是httprequester和fiddler了,httprequester可以很方便发送各种请求测试接口,fiddler由于自己测试界面比较少所以用的也不是特别多,一般用F12就解决了;
性能测试工具用的比较少,不过在培训中还是强调了的,这方面的意识还是得重视起来;
10、我的测试方法:
测试前准备:(1)最最开始,画系统结构图,弄清改动涉及几个系统;每个系统的哪个功能改动了;(2)通过wiki,查看代码,弄清系统结构图中交互不明白(数据怎样取?直接读数据库还是通过接口,数据怎样同步?canal还是定时任务?)的地方,找测试点;(3)写checklist;测试中:(1)先不用看日志,像产品一样跑主流程,(怎样推动跑主流程:弄清测试怎样去分层测,创造条件去测某一部分)(2)主流程跑通后,看细节,核对是否正确;(3)根据主流程日志梳理代码实现,记录关键日志查询方法;(4)根据关键日志自己diff代码,开始画逻辑流程图;(5)跟开发diff代码,梳理逻辑,修正逻辑图;(6)继续测试,注意各个if else 分支,测试覆盖,模拟异常;(7)对照流程图,对比未覆盖分支,测试基本完成;